为了打赢这场客户“心智”之争,越来越多头部银行选择了腾讯新闻为代表的互联网渠道
随着数字化时代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互发生质变,银行营销与品牌建设也进入到了全新阶段。
相比触客、获客,更难的是吸引客户关注、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客户的信任。可以说,如何找到快速与海量客户深度交互的策略,进一步实现客户与产品、服务、渠道的精准匹配,银行营销升级刻不容缓。
如何赢得这场客户“心智”之争?头部银行一手做好银行单一业务、产品的营销与拓客引爆,一手通过合适的内容策略进行银行品牌形象建设的深耕,各种营销手段齐头并进,比如近期民生银行合作的纪录片《先见之人》,围绕养老话题输出品牌业务信息,通过既有热度又有深度的内容引起圈层人群的广泛热议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用好互联网渠道成为突围的关键。
纵观2023年银行业与互联网渠道营销案例,越来越多银行将腾讯新闻作为首选合作伙伴。对于很多银行来说,深耕资讯内容20年、拥有同类最多月活用户的腾讯新闻,有着挖不完的营销潜力。
传统营销有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说法,在流量拥挤、同质化严重的数字化时代,精准营销变得更加不可或缺。银行业同样面临着营销策略同质化严重、内容吸引力不够等营销困境,如何找到精准营销、打出差异化;如何把流量、把每一次与客户的交互,变成实实在在的用户连接、价值增长的契机,让好产品、好业务收获更多目标用户认同成为银行业共同面临的任务。这就离不开好的精品内容+专业渠道的助力。
近年来,银行业在线上业务与产品营销上双管齐下。一方面,加快搭建自有线上、线下渠道,通过丰富的内容建设增加客户粘性;另一方面,借助外部互联网平台的广泛流量与个性化内容精准获客,将产品能力、品牌理念融入到优质内容中,让内容成为品牌个性化营销的精准利器,最大化凸显品牌差异化优势,从而影响到目标用户心智认同,弥补自身在传统获客渠道上的不足。
以单一产品或业务的推广过程为例,「新市民卡」是金融机构近几年的新重点业务之一,各大银行持续聚焦“新市民”金融服务需求,通过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体系化的服务,提升新市民群体的生活品质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,新市民群体覆盖广泛,超过3亿人,各家银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。这种情况之下,品牌的差异优势靠产品是无法讲出来的,更需要借助好内容讲出“品牌差异”,提升新市民群体对于自身品牌金融服务的便利性、可获得性的感,即想办法赢得目标群体在情感天平中倾斜。
一些大型银行开始借助腾讯新闻等平台,针对「新市民卡」进行个性定制化内容的营销合作。腾讯新闻为银行业量身定制的系列栏目,聚焦不同城市中的「新市民」生活现状,带着疑问走进他们的生活切面,彰显人文关怀的同时,也以优质内容为窗口,自然输出银行「新市民卡」的金融解决方案。
精准内容营销的本质,是通过专业化内容和企业责任感,让用户对一家机构产生信任,形成品牌认知,才能有更多兴趣去购买该机构的服务。既能践行社会责任还能提升品牌营销实力,金融知识就是这样的结合点。
这方面,光大银行将金融知识教育体系与公益相结合,携手腾讯新闻给远方的孩子奉上一套《给孩子的人生课》视频教学课程,以“乡村教育”及其背后的“乡村振兴,人才先行”命题,响应主旋律意、传递品牌人文关切。课程内容涵盖科学、历史、儿童财商、心理等内容,帮助乡村孩子获得开拓眼界、掌握自己人生的钥匙,弥补乡村通识教育短板。这一系列课程在腾讯新闻的资源整合之下,集金融知识普及+乡村儿童教育+社会正能量传递于一体,在帮助品牌塑造专业形象之外,叠加价值感,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打造出了差异化。
客观来看,银行新产品与业务层出不穷,业务与产品也不缺亮点,但如何做好个性化定制营销,需要找到很好的内容出口和营销载体。对于普通公众来说,接地气的内容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,把业务知识与大众生活所需相联系,让业务/产品更贴近生活、贴近人心,提高购买欲。
这样的内容产出能力对于平台来说有极高要求,既要求平台专业又要能洞察人心。坚持“内容致胜”,输出权威、专业、有营养的内容,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,是腾讯新闻这样的平台所擅长的,也恰好是银行所需要的。
营销也是如此,成功的“乘势”营销往往可以实现几何级的增长效果。众所周知,新闻资讯与大众生活密不可分,而社会新闻议题往往还能引发全民的超高关注与讨论度,如何借势营销是品牌营销课题之一。借助和大众相关的节点、热点让品牌得以广泛触达,还可以快速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。
金融行业覆盖用户量巨大,国有行个人用户量多数超过6亿人,股份行个人用户普遍超过1亿人,这就使得银行营销与社会议题之间是相辅相成的,增强新闻平台的投放始终有很强的必要性。节点营销、大事件营销横跨了多类型节点、吸引了强大的社会关注度,可以为金融机构品牌匹配差异化玩法,高效抢占用户的注意力。
从具体的营销主题来看,当下品牌形象建设、跨界营销、投资者教育、公益等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核心营销痛点。这方面,热点、节点事件更容易吸引用户关注,如果借助好的内容和火狐电竞营销,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事实上,从2023年上半年各家银行的动作来看,借势营销案例频出。
譬如,新春佳节是一年中消费最为集中、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节点,春节营销如何突围?2023年春节期间,微众银行联合腾讯新闻借势新春热点进行跨界整合事件营销——联合十大品牌,涵盖「吃·喝·玩·乐·看·行·读」七大领域,以礼赠生活权益共庆新春,全面渗透用户春节生活圈。同时,还通过玩转春节红包裂变增强与用户的沟通连接,不仅有效放大声量,还瞄定目标人群的线上线下生活、消费、资讯场景,助力转化。
备受关注的“六·一”儿童节,怎样让营销“出圈”?去年“六·一”期间,中国建设银行、腾讯新闻、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联合策划“唱给世界的歌”儿童节云合唱公益事件,邀约10个希望小学,100多名孩子,在“六·一”儿童节,用云合唱的方式演绎歌曲《美丽人生》,别具一格的活动创意、多元化的丰富元素,既显现出银行品牌的社会责任感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;也让有价值的活动和内容辐射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中,引起社会各界更大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,反哺社会议题,传递正能量,为“六·一”儿童节赋予了不同的深度内涵。
在银行营销过程中,借助热点、节点、行业大事件,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。腾讯新闻做资讯起家,能够很好地洞察到大众关注的点,洞察到大众不一样的情绪/诉求,同时,又能把这种洞察运用到金融营销当中,激发用户的认同感。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品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好的品牌形象建设,有助于帮助银行与用户建立更深的纽带,在行业竞争中先人一步。
然而,银行品牌建设也面临着重塑契机,扎根于实体经济与人民群众生活的银行品牌,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。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·席勒指出,“金融并非为了赚钱而赚钱,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实现社会的目标。”银行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担当、实现社会美好目标方面也责无旁贷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银行品牌建设与内容营销当中,也需要担起相应的责任来传递自己的价值担当、责任担当,通过差异化的品牌营销增加银行品牌的竞争力。2023年以来,在践行社会责任担当的过程中,诞生了不少有代表性的银行品牌综合形象建设案例。
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,故宫是当下最受关注的文化IP之一。历时两年,腾讯新闻对《照见天地心——中国书房的意与象》故宫大展进行了全景记录。借此契机,中国农业银行与腾讯新闻携手推出了官方纪录片《因为书房》,赋能农行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品牌责任感。
金融力量与传统文化的融合,释放了新的品牌活力。农行携手腾讯新闻,依托公信力新闻媒体平台的出品内容和专题报道双优势加持,通过专题页、精华短视频、展品海报、人物稿件等多种内容形式,打破时空限制,拓展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,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关联,打造金融与文化融合的农行样板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样是值得银行业挖掘的文化宝藏。2007年,中国银行开行业先河,成为境内首家推出私人银行服务的中资商业银行,成立以来,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注重品牌底蕴建设。
在2023年4月第三届消博会期间,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举办“薪火”非遗保护与传承行动启动仪式,倡导以金融力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,汇聚向上的力量,助力中华文明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而腾讯新闻也携手品牌开展了系列的线下非遗体验活动,将带领用户一起寻访杭州“金石篆刻”、西安“铿锵老腔”“灯火皮影”等非遗瑰宝、感受心手传承。同时,打造“薪火行 心传承”的线,邀全民互动答题赢好礼,在知识问答中科普非遗知识,助力文化传承。
如果要找一个当下各类银行的业务重心,小微信贷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。提起小微金融,民生银行的品牌响当当。早在2008年民生银行就率先聚焦小微,15年来坚守小微金融战略定位,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。这一次,民生银行携手腾讯新闻,推出小微经济主题纪录片《并肩的我们》,走近中国小微经济体里的不同切面,探索在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背后,小微企业主们是如何为社会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巨大价值。纪录片以小见大,体现了金融的温情,也加深了其小微金融品牌的标签。
事实上,从国有行到股份行,大量全国性银行的品牌案例,都在通过精品、优势的内容自然融入品牌信息;并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共创定制,让品牌故事讲的更自然、更入心。
2023年下半年,银行营销竞争如火如荼,单点业务、产品、事件营销与品牌持续曝光依然是各家银行的主攻方向,这需要更专业的合作平台加持。而凭借专业的内容生产力与敏感度,腾讯新闻能够帮助银行深度打造IP化、多元化、专业化的品牌营销方案。在这个过程中,相信其也将成为越来越多银行品牌建设过程中首选的合作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