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鞋、毒、删照门、央视曝光质量门、消费投诉重灾区、这些就是所谓「潮流电商」在公众视野的形象。而最近,得物之所以再一次获得公众关注是,得物创始人杨冰以1.58亿元的价格购得上海一处房产,让公众视野再次聚焦得物,与其创始人身上。对于得物来说,这一新闻,算是一个中立型新闻。
另外一个反应则是,得物创始人,的确是赚到了钱,能够如此高调的消费豪宅。这在电商,或者说创业阶段的电商里,属于是相当「不雅致」的新闻。因为,在主流的电商领域,无论是聚集「农业」,推动区域经济发展,还是以实体经济为名,赋能制造业。得物,似乎在这些层面,都几乎并没有十分积极和正向的动作。
在经历炒鞋风波之后,「毒」改名得物,然而它的形象,依然对外界并没有十分的良好。可以说,在经历如此之多的事件之后,或许,赚钱才是得物的唯一使命,而社会责任感,或许并不的得物能考虑的,或许是愿意考虑的事情。
说起潮流,我觉得每一个人都会有自我定义,但是,的确是与得物的品牌形象,有十分巨大的反差。毒,能够成为时尚和潮流吗?我相信,毒是不能的,所以,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,得物仅仅是一家小型的电商平台,核心商业模式依靠鉴定,与抽取佣金的模式,为核心。聚集时尚潮流品牌,吸引年轻用户,以此进行潮流化电商的进程。
事实而言,在升级之后的得物,已经变得相对平庸。或许,在那一波炒鞋上,得物赚了不少钱,然而随着得物APP的升级,得物逐步失去了很多吸引眼球的东西。相对于平台上的产品,事实而言,得物更像是一个潮流专卖店,而由于得物在品控层面的压力,难以实现「真正意义的正品潮流」,但是,市场也不能单独的认为:「得物是一家伪劣潮流商品的聚集地」,因为得物的模式是,用户下单,商家发货到得物仓库进行鉴定,得物收取鉴定费,以及相关费用,最终发货至用户。
所以,流量一来,得物就难以承接如此大的鉴定规模。于是,才出现了央视报道,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 9 家电商直播平台销售的多品类进行抽查,抽查不合格率最高的是“得物”电商平台,不合格率达50%。
这个不合理率,可以说是,得物的潮流危机的「线%的不合格,也就是说,对于用户来说,2个商品之中1个可能是假的。如此得物,真的是如此「毒」。
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,得物有14万条相关投诉,仅以“得物 假”为关键词搜索,就有1万多条投诉。
在次之后,得物并没有在差到已经不能再差的品牌形象层面,进行修复。在我看来,这或许是平台创始人,在视野层面的局限性,以及缺乏对于公众世界的理解,直白的说,得物生在上海,但是创始人简单的认为,上海是全中国的经济中心,而在这种中心感的的裹持下,忘记了全国消费者,以及媒体对于「得物」的看法。
得物,只是低调的赚着钱,在缺乏对公众世界的理解下,低调和错误的对所谓的潮流与时尚,进行传递,并与消费者进行链接。得物,或许并不知道,注视他的媒体,和社会公众,对于得物的负面和消极看法。
所以,得物的潮流危机是,平台的商业模式,和流量来临之时,无法真正实现高效率的鉴定,最后所形成的高投诉率,和高不合格率。
要知道,销假卖假,是一本万利的,杨冰以1.58亿元购房款,或许就是在这一个过程赚取的。
在最近的新闻之中,得物强调了这些事项。得物APP助力上海成为全球潮流中心,年轻潮人汇聚打造个性潮流名片;得物App持续助力老字号、非遗文化再绽光彩,彰显年轻人的文化自信;得物App查验鉴别体系,营造良性潮流消费市场环境。
从维度来说,得物正在提升鉴别体系,同时将视野回归到国潮国货层,同时,还要助力「上海成为全球潮流中心」。就以目前得物的形象来说,以及低人气来说,得物要助推上海向世界亮出了不一样的潮流新名片,可以说是在「豪蹭上海形象流量。」
因为很简单,在目前得物的商业模式,和品类来说,以及和零售巨头来说,得物在品类层面,并没有十分强大的护城河。和综合性的零售巨头在时常潮流的品类上,得物依然十分小。在这一个节点层面,得物和巨头的差距十分巨大,因此,得物唯一的优势,或者上看上去是亮点的是,得物的母公司注册在上海,而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。
所以,得物强调,要帮忙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潮流中心。而事实而言,上海本身是金融经济中心,潮流文化在上海也十分繁荣。得物,在目前的形象上,要帮忙上海打造这一形象,要问问上海市工商局同意不同意。
当然,我更想说的是,「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,但是,在全国用户心里,上海并不是最好的城市,最好的城市是自己所在城市。」而得物或许,也并不意识到这一点,就说要帮助上海打造成为潮流名片,可想而知,得物这是在蹭上海城市流量,其视野的局限,和认知局限,大到令人咋舌。
加布里埃-可可-香奈儿(Coco Chanel)如是说:「一个女孩需要两样东西:品位和惊艳。」关乎时尚于潮流,更赋哲理的解释,她也曾说:「你必须做到与众不同,才能无法替代。」
所以,我觉得无论是国潮还是时尚新风,还是要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潮流中心,以目前的得物形象来说,或者说价值观和文化层面来说,得物的个性潮流名片,都划错了。
因为,潮流可以很厚重,而目前正在被用户遗忘的得物,它理解的潮流,十分的浅薄。
谈得物,不能拉着巨头谈,因为得物的GMV,和电商巨头差的很多,难以类比。但是,得物这种电商平台是有天花板的,它的天花板就是用户群体的垂直性,得物不是综合性巨头,而是潮流垂直品类。而这些品类,在其他电商巨头,甚至是专卖店,都有。
得物,并不是必选项,而对于商品来说,得物之所以能够存活,在于在流量层面,得物有一些很毒的心得。以另类和具备争议性的方式,博取到了短暂的流量,而在真正的「长期主义层面」,得物十分的匮乏。
创始人和平台,都缺乏价值输出,也很少通过地面品牌活动,让公众了解到得物认为的潮流,和了解到得物对于潮流的理解。这是比较致命的,因为很简单,对于平台来说,得物到底在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,和其用户群体进行链接,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要不然,在大量消费者心里,得物还是那一个毒,卖不合格产品的平台。这也是目前,得物存在的问题,和对于公众固定的认知。
在如此的背景之中,炒鞋的热度褪去,得物正在被公众,和用户逐步遗忘,而得物将在继续带着,相对消极的形象,说着浅薄的潮流故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